渡邊:不過難得有這個機會,我也想趁機詢問一下林小姐對於台灣現狀與近未來的看法。回顧歷史,台灣有曾經是中國的一部份的時代,也有曾經是日本的一部份的時代。而到了20世紀的中期,中國發生內戰,政府主流派的人們從南京逃到了台灣,設立暫時性的政府開始了統治,然而這暫時性的統治,卻就這樣一直到了現代。但是就算是在這懸在半空的狀況之中,台灣還是以製造業為主軸,在20世紀後半的資本主義世界裡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我想知道,接下來台灣會變得怎樣呢?
 林:這是很大的問題。我是覺得台灣的將來是饒富趣味的,包括就這樣在地圖上消失的可能性。
渡邊:或許是我的一廂情願,但是我覺得在經濟與文化兩方面都有涉獵的林小姐,會能看到只有站在總是位於亞洲與歐美、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台灣這位置上,才能看到的一些東西才是。
 林:真是令人惶恐。那麼,就兼作為整理思路,我想先稍微來說明一下台灣經濟的至今發展……應該這麼說吧,台灣在經濟上於20世紀後半所獲得的成功,我個人認為是建築在日據時代跟戒嚴時期後半所完成的那些基礎建設之上的。
在1945年之前的日據時代,由於日本政府將農業設定為台灣的最主要產業,所以在水利事業裡下了非常多的功夫。最有名的,莫非是由八田與一所負責設計與建造的嘉南大圳,那是一項使得嘉南平原的耕地面積增加30倍之多的巨大建設。
原本嘉南平原的降水量很少,土地也因此時常乾旱,什麼也種不出來,但八田與一竟然藉由建設嘉南大圳,以人類的力量改變了那樣長年以來人們以為自然的狀況。而直到現在,台南當地也仍然有人們敬愛並懷念著八田與一。
除此之外,日據時代建設的鐵路、港口與學校,對於公共衛生改善,義務教育的實施等等,這都可說是對於促進台灣的產業近代化與提升生活水準有很大貢獻的基礎建設,也等於設計出了台灣在教育、衛生與戶政方面的基本系統。這些政策不但是在大戰期間發揮了效果,也對於戰後的經濟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鐵路,一直到80年代都還是台灣的動脈,政策的整個效果延續了將近90年之久。
雖然也有人會提出「那是因為日本人想要更徹底統治台灣人、更輕鬆地壓榨台灣資源,所以才會作那種建設。」或是「蓋那些根本沒啥了不起,沒必要過度讚美。」之類的意見,不過對於那些人,我會很想叫他們用同樣的條件去玩『試管城市』玩個五十年,玩玩看能不能也玩成這樣。
渡邊:政治與歷史的事件,往往說起來都是非常主觀的。我本來以為要跟林小姐談這方面,尤其是那個時代的事情可能會有些不妥,不過你卻不避諱地主動提起,這讓我覺得非常慶幸。
 林:老實說,要去扯到政治歧視或階級意識是根本沒完沒了。我認為一直去牽拖那些沒有營養的事,是沒有辦法從歷史之中看到什麼的。對於在戒嚴時期後半所實行的那些建設,我認為也是如此。
渡邊: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事?
 林:戒嚴時期,也就是1949年遷至台灣,實施戒嚴令統治的中華民國政權,也就是渡邊先生所說的那個「暫時性的政府」。
將軍隊與政權帶來台灣的蔣介石,由於日本的台灣獨立運動家或小林善紀的《台灣論》所帶來的印象,似乎有不少日本人對他的認識停留在「以暴力支配台灣的惡魔王」的樣子。的確蔣介石是個法西斯主義者,為了維持在台灣的政權,用「白色恐怖」等鎮壓行動對於反對勢力趕盡殺絕,也處死或逼死了不少無辜的人,會被這樣看待也無可厚非。不過畢竟是也有認為法西斯可以救國的時代,所以會有那樣的思想與行動,雖然不合現今的價值觀,但在那個時代,或許並不奇怪。
以為韓戰會引起美蘇大戰,這樣就可以攻擊中國回到大陸去,結果史達林一死韓戰就結束了。政治經濟都儘量去討好美國,推行選舉進行土地改革,總之希望能夠獲得美國的軍援與在聯合國中外交的支援——台灣之所以會貫徹資本主義,我想也是這個原因——結果卻還是在1971年被趕出聯合國,1978年連美國也跟台灣斷交了。
蔣介石好歹也是曾經統一過中國的人,但是其晚年被關在台灣這個小小的島嶼,在這小小的島嶼裡為了中國、為了回去大陸所做的一切,卻一一無法如其所願,要說很悲慘我認為也真的是很悲慘。該稱那是業障還是報應呢,一個人行動處事要是毫不顧慮他人的心情,那種看不見的什麼,最終還是會回到自己的身上吧。
蔣介石一直到死,都沒有放棄「以台灣為跳板反攻大陸」。由於一直都只將台灣當作是一個暫時的棲身之所,所以在他執政時,對於台灣其實都沒有真正致力於政治宣傳或軍事目的以外的公共建設上。甚至比較起來,還會覺得日據時代的日本還作得比較多——縱使那是因為日本並不是將台灣當作跳板,而是想將台灣當作日本國專屬的糧倉。
只不過蔣介石去世後,他的兒子蔣經國當上總統,那之後便產生了許多變化。應該說不得不有所變化。
蔣介石時代的土地改革雖然也有帶來好的影響,但卻對於日據時代建立的,以農業為中心的經濟模式造成嚴重損傷。資本流向了工業,積極地導入外資,雖然有了些成果,不過也只能停留在輕工業……進入70年代以後的退出聯合國等一連串的外交失敗,使得在蔣介石時代後期便以置身於內閣裡的蔣經國,在權力交棒到手上之前,就必須去面臨台灣在國際中的嚴峻處境。
在70年代,那個在石油危機之外,整個世界也都多所有變動的時期裡,因為外交失敗導致了在國際上的孤立,台灣除了穩固經濟實力之外,是沒有其他辦法保護自己的……其實我認為就算到現在也還是類似的狀況。或許是認為「與其是討好美國,不如變得被美國需要」吧,蔣經國在內閣時代便開始規劃執行名為「十大建設」的基礎建設,企圖將台灣以輕工業為主的體質轉換為重工業。在進入80年代前,大部分的規劃都確實完成了,不是為了日本國也不是為了中國大陸,是為了台灣的將來而規劃執行,確實而有效的公共投資,活性化了70年代後半的台灣經濟。
建設國際機場、高速公路、核子發電廠,以石油危機為鑑而致力於石油化學工業的發展。在沒事就拿稅金給補助發國賠胡亂投資的現在,當時實施的經濟政策實在是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晶,不但具備了遠見,也確實為台灣帶來許多良善的影響。
另一方面當美國經濟在經歷80年代的狂熱之後,不是有一陣子變得低迷嗎?資金為了找尋在美國以外的投資對象來到亞洲,雖然最優先的選擇還是日本,可是在政治上遭到孤立的台灣之所以能夠列入候補,我想應該還是因為有十大建設的關係。進入日本的資金之後成為了泡沫景氣,而進入台灣的資金,則進而促成了台灣製造業與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附帶一提,台灣往高科技產業的方向轉換,也是在這個時期決定而實施的。我是1976年出生的,所以成長期剛好就跟這個時期相重疊。我父親是個從他三十幾歲的時候開始,就將人生賭在「現在或許無法馬上回收,不過為了將來必須作」的高科技產業上,幾近是粉身碎骨地投入,也在十幾年後確實帶來結果的人。而那「從無到有」的過程,我也得以在至近距離確實看到。當然執行那些政策時其實有些粗糙甚至是粗暴的地方,但方向性卻是十分明確,也確實地將台灣帶上了步向繁榮的軌道。
然而,因為蔣經國也是在蔣介石時代執行政治肅清的人,從當時無法忍受或要躲避被迫害而前往國外的台灣獨立運動家們眼中看來,他也是惡魔黨的其中一人。在日本,似乎也是給人那樣的印象。雖然說十大建設是「好大喜功的蔣式公共建設」或是走運啊那是計畫性經濟啊只會讓官僚跟財閥在這些公共投資裡中貪錢啦之類的聲音雖然至今都不斷,但因為台灣能在80年代初期便將國際機場跟高速公路蓋好,在之後的十年裡確實不斷的追加建設,才得以創造出台灣在90年代厚實的經濟基礎,這是不可爭的事實。之後的李登輝時代裡,李登輝能得以完全不顧公共投資與建設而投入民主化等的政治改革——講難聽是國民黨的內部肅清——也是因為當時有這因為十大建設所產生的厚實經濟基礎支撐。
另外在蔣經國時代,也實施了解除戒嚴令,以及試圖與中國大陸恢復民間交流等的政策。在台灣,近年也有對於蔣經國給台灣帶來的貢獻重新給予評價的聲音,表達對他的敬愛與緬懷。也曾經有人說他是台灣最被親近、最被懷念的總統。說到原因,我想還是因為大家都無法忘記,因為十大建設帶來的富足與進步。
不過呢,那個經濟效果到了陳水扁時代,也總是沒辦法撐下去了。
【待續】
次回「從台灣看現今的世界(下)
預定將在2009年5月21日更新
歡迎你的引用或提及本篇文章,引用時還請連結這個部落格。
你也可以利用下面的代碼,以Comibook形式轉載整篇文章,
但是請儘量不要用剪貼文章的方式直接轉貼全文。
如果是在論壇或BBS,我們建議你直接貼上連結至本文的網址。

請先閱讀「關於迴響提供方式的說明」之後,再與我們分享你的迴響。
期待你的感想、提問與意見。本回專用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rakiko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