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邊:和我差不多年紀的,也就是現在40幾歲的日本男性現在大多是位居中間管理層的上班族,跟這些人說到「中國的創意內容商品將來一定會越來越有意思」的時候,他們總是不以為然。反應都是「反正中國就是只會搞盜版山寨啦!」「中國製的影片遊戲才不會有人要看啦!」之類的,憑藉傳聞而下斷論,完全拒絕去接觸不同世界的人,確實在這年紀的是比較多也說不定。
 林:是啊。我覺得比他們年紀大的,50歲到60歲以上的人還比較會為了去理解新事物,而付出許多努力呢。
渡邊:尤其是台灣或日本的60幾70歲的世代,大概都還多少記得美國資本主義進來之前,或者是進來之後的那一段變革時期的體驗吧。像是日本的老人世代,應該都還有著「戰爭結束之後什麼都變了」那樣的記憶。或許因此,使得他們比起之後的世代,更有著「現存的遊戲規則也有可能一夕之間完全改變」那樣的覺悟。
 林:那,那些「之後的世代」呢?
渡邊:在戰後的混亂時節結束,經濟高度成長期開始發展時出生與長大的那些「之後的世代」,也就是現在大約是40歲到60歲左右的世代……對他們而言,富裕的象徵即是「美國」,是覺得「美國一切都最好」的世代。
就連我從小也是崇美,哈美國哈的不得了啊。
最喜歡迪斯奈的卡通,超喜歡好萊塢的電影,對於美國電視影集裡出現的服飾或電器用品,都從心底抱著憧憬。好想要趕快長大成人,變成金髮碧眼,然後在洛杉磯的藍天之下,穿著直排溜冰鞋在海邊奔跑……
 林:真的假的啊……?
渡邊:真的。像我們這個世代,年輕時的夢想是「到美國去洗盤子」的人可是多著呢。我也在滿20歲沒多久跑到美國討生活,也去洗了盤子喔。
不過啊,就算不是像我這樣脫離常軌的怪學生,現在是我這年紀,在年輕時好好把大學唸完進了一流企業的人,也大多都唯美國馬首是瞻。不管哪家公司都把「只要會英文就是優秀人才」當作用人前提,不去熟習日本的法律,反而優先去學習美國的商業規則。模仿美國、追逐著美國,希望自己工作起來像個美國人一般,想要讓公司經營起來像個美商企業一樣。大多數的上班族都這麼想,也這麼努力過來。
而這樣的他們,當然也會毫不存疑地,拿錢去投資美國所揭示的次級房貸等金融商品。現在都很慘。
這個世代面對著現在美國的凋零,想必也受到相當打擊。而且在經濟凋零之前,還有從伊拉克戰爭時開始,在道德面上的崩解。現在這個年紀的人心裡或許都在想著,自己一路相信、一直追隨在其後的美國那些所作所為,說不定是錯的,說不定我們被騙了也說不定。
 林:喔……是嗎?不過前一陣子看日本的新聞節目,我倒覺得大家都還沒覺醒呢?
渡邊:怎麼說?
 林:歐巴馬當選的那天,我人剛好在日本。而在旅館裡看到相關電視新聞報導,我發現大家都因為歐巴馬的當選而興高采烈。包括日本的大眾媒體,大家都表露著期待。
但在歐巴馬的政策中,可是有個「Buy America」,翻譯過來是「買美國製的東西」,也就是愛用國貨,這項對於日本而言,分明是非常不利的政策。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禁會讓人懷疑還在說「歐巴馬我們支持你!」的日本人腦袋裡究竟在想什麼。不過嘛,那種人也不只是日本人,台灣也是有很多就是了,可能更多人什麼都沒在想。
比如說英特爾在最近,花下70億美金要在美國本土蓋工廠,會增加當地7000名左右的就業機會。而這項消息傳到台灣,新聞節目報導時居然說這是「好消息」呢。我真想說天啊這算什麼好消息,英特爾在美國蓋工廠這件事,就是象徵會減少向國外——當然也包括台灣——的訂單,進而可能壓迫到台灣生機啊。看不到這點,還在講「美國的就業機會能因此增加真是太好了!」拜託我們又不是美國人,還是台灣人以為自己是美國人嗎?真是的。
然而話說回來,這種邏輯的錯亂大概全世界都有吧。你看,前一陣子放在YouTube的那個外山恆一的宣布參選美國總統影片,裡面那些「實際上全世界都是美國啊」、「為什麼我在這次美國總統大選中沒有被選舉權」、「明明我以身為美國人為榮」等等,雖然看起來像是在搞笑,但實際上也不算偏離事實。可是,在金融危機之後已經過了半年,其實我覺得大家真的應該要醒醒了。11月的混沌,耶誕節之後的大裁員、新年之後的大裁員、舊曆年之後的大裁員,各大企業為抑制傷口擴大而採取的止血去膿措施大多告一段落,美國總統選舉的熱潮也退,大家也能冷靜下來看待現況才是了。冷靜下來,好好仔細思考之後接下來,不能仰賴美國的路應該怎麼走。


中文字幕版。翻譯是依俐的大學學長。
可以在學長的網誌找到之前在網上爆紅的演說全文

說到這,年輕時的渡邊先生後來怎樣了呢?後來你決定不當個美國人嗎?
渡邊:對了對了,關於洗盤子的來龍去脈啊,我當時其實才剛踏上美國的土地,就已經對於這個國家感到幻滅了。首先,洛杉磯的天空一點都不藍,到處都是煙霧弄得每天都烏煙瘴氣的,海灘也到處都發出惡臭。看到這裡就已經夠喪氣了,不過我還是振作起來,去租了間房也去考了駕照,也好歹找到了工作。可是啊,大概待了一年左右就受不了了,在心裡大喊「我還是沒有辦法變成一個美國人啊!」畢竟對我來說,就連工作以外的時間都得跟美國人在一起這件事,實在是非常痛苦。他們塊頭又大,聲音也大,吃什麼份量都超多,但吃剩下丟掉的食物也超多(笑)。我真的看不下去,也無法忍受。
 林:資源多所以也浪費吧。
渡邊:結果,我甚至覺得大概是DNA層次的問題吧,不然我實在不曉得怎麼解釋。把話題切回中國,從天安門事件到毒餃子事件,我也覺得那個國家在制度面是有著根本上的嚴重問題,而感到危險認為需要提防的。可是實際上去了一趟,跟許多不同立場的年輕中國人們談話之後,該怎麼說呢,我覺得很輕鬆,好像很能與他們打成一片。雖然因為我見到的對象都是年輕的創作者,似乎有點偏頗,不過就光以他們為例,大家都很有禮貌而且有氣質。就算一直跟他們聊下去,也不感覺疲憊,讓他們進到旅館房間裡也不會有嫌惡感。讓我感受到那種,就算是要一起生活也無妨的親近感。
要是跟美國人在一起,不管是交情多麼要好,當得跟他睡在同一個房間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很受不了。如果對方是個剛健的肌肉男就更是不得了,我總是會穿著很貼身的緊身牛仔褲以防萬一(笑)
日本有許多人只憑藉著網路上的情報,就產生「和中國人往來好像很麻煩」、「中國那地方很可怕」之類的偏見。不是以國為單位而是以人為單位,就個人與個人的交往來說,我覺得比起美國人或歐洲人,日本人說不定還比較能輕鬆地跟中國人談得來哪。
 林:因為我們都是亞洲人的關係嗎?
渡邊:只是呀,我想實際上跟我意氣相投、談話投機的人,應該是在美國啊法國那裡也一定能夠找得到的。只是剛好這次是跟林小姐與太田先生一起去中國,物以類聚,所以恰巧可以遇上比較合得來的人吧。
 林:這可能有點岔題,不過我覺得這正是驗證了渡邊先生在『超宅主義』一書裡的主張。接下來的時代裡,我們對於國境的感覺會不同。比起美國人、日本人、中國人這樣的認同區分,我認為你在書中提及的那種,像是Game Boy人、PS人或任天堂人之類的那種感覺,其實是比較符合現實與將來方向的。
渡邊:在20世紀之前,國境究竟要劃在哪裡這件事,一直是非常大的問題。
「戰爭」這種行為,總是發生在由一條國境劃分的兩方陣營來進行。而站在自己這一側的人就是同國人,是伙伴——住在國界線這一側的人就是日本人,就應該要像個日本人這樣生活。但是啊,現在這樣的自我認知已經漸漸無法成立了,不是嗎?雖然住在同樣的島上,有著同樣顏色的肌膚,但是個人各自的興趣與志向,比如說喜歡同一款遊戲,或是同一篇漫畫這樣的認同,相較於都是黃皮膚這種事,感覺更加真實得多了。而只要有這樣的連帶感,不過你住在哪裡,利用網路也馬上能夠互相聯絡。物理的國境,漸漸地不再是也不應該是分界。
【待續】
次回「「宅經濟」全球化
預定將在2009年6月8日更新
歡迎你的引用或提及本篇文章,引用時還請連結這個部落格。
你也可以利用下面的代碼,以Comibook形式轉載整篇文章,
但是請儘量不要用剪貼文章的方式直接轉貼全文。
如果是在論壇或BBS,我們建議你直接貼上連結至本文的網址。

請先閱讀「關於迴響的注意事項」之後,再與我們分享你的迴響。
期待你的感想、提問與意見。本回專用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rakiko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