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iraki09a.jpg
照片使用已取得本人同意

 林:而那樣的連結,又因為世代的差異……稍微說明一下剛剛我為什麼會說「我個人是覺得會更早一些」吧。在我父親的那個時代,縱使有同樣的志向又志同道合,但是他們光是要相遇,可能就要花上個20年吧。然後就算是遇上了,彼此要聯絡共事,到產生信賴感,說不定就還要再10年。因為畢竟那個世代,是用「重要事情一定要當面談,發生了什麼事也是用電話聯絡」這樣的感覺在行事的,移動、見面都是要每次敲定時間,交情不可能進展得太快。不過這並不是落伍或趕不上時代,而是一種「感覺」的問題,對於有著那樣「感覺」的人來說,這樣是很合理的行動,我想說的只是「這是比較需要時間的」而已。
但是到了我們這個世代,重要事情用電話講也會不覺得奇怪,要不是更重大的事,不會想到要見面談。所以就不需要很頻繁地移動,很多事情都能用電話或電子郵件來處理,省下許多移動的時間與金錢成本,也可能跟伙伴共事了一兩年,卻從來沒有見過對方的面。這樣的「感覺」在我這個世代是很合理的,到了更後面的世代,就算是重要事情也可以用電子郵件跟MSN來談——與他人相連結的方式,感受與他人之間的距離感,跟過去相比,早有著極大的變化。
在這裡舉一個例子的話,我們公司裡有個1984年生的女孩,大家都叫她「巧」。巧在某個線上遊戲裡面玩了三年,也在那裡認識許多伙伴。所以2008年跨年時,他們這些伙伴就相約晚上11點在遊戲裡面的碼頭集合,一起看系統提供的跨年煙火秀之後,在到遊戲裡面的溫泉,猴子溫泉去泡湯,在那裡一起過新年。
巧把這個預定寫在MSN的暱稱裡,我一開始看到這暱稱的時候,老實說也一時反應不過來,心想「這是什麼啊!」不過雖然是會覺得有些奇妙,但似乎是可以體會那種交流的趣味。但跟比我大個快10歲的朋友談到這件事的時候,朋友在第一瞬間的反應則是「天啊!那不是很寂寞嗎?」以他的感覺,會選擇這樣的跨年活動,一定是因為在現實裡沒有朋友,才會只好相約在線上遊戲裡過新年。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巧是在現實裡也有許多很要好的朋友。


學生時代的朋友、透過同人活動認識的朋友,
還有在線上遊戲、網路上認識的朋友,
並不是只有在網路世界裡,
在現實生活裡巧也過得非常充實的。

至於巧本人則是從兩、三個禮拜之前就非常期待這個活動。「猴子溫泉♪猴子溫泉♪」「大家要一起去泡溫泉♪好期待喔!」的那種感覺。對她來說,「在西門町附近集合,先看完台北101的煙火秀再一起去看電影」跟「在線上遊戲裡的碼頭集合,看完系統煙火再一起去泡猴子溫泉」,兩者所帶來的體驗當然不同,但能感受到的那種與朋友相處的愉悅是同樣的。「大家都在一起」的感覺,跟比她大上20歲的人可能已經完全不同。從這點來看,也能佐證剛剛提到的相遇、聯絡,然後共事並創造新事物的速度將會更為加速,甚至可能會以我們根本無法想像的驚人速度去進展。


在碼頭一起看煙火的影片。


之後在猴子溫泉的影片。
大家拿出各自的樂器來演奏。

渡邊:這是讓人聽起來很愉快的事例。而且這樣在數位世界裡的跨年活動,就算是住在地球另一側的人,也有機會參加。
 林:沒錯。這種活動有趣的是,就算是美國人,或是住在美國的台灣朋友,只要稍微調整時差,就可以「一起」去猴子溫泉玩得愉快。
渡邊:那聽起來真是非常健康的活動。可是,想必還有許多聽到這樣的故事反而會皺起眉頭的舊世代吧!「新的一年才要開始就窩在家裡坐在電腦前,真是不健康不正常!」「為什麼不跟家人與學校同學一起過節!」之類的。
 林:對對對!「為什麼不跟家人一起過?」「為什麼不回老家來過節?」
渡邊:可是不管怎麼想,我都覺得目前這種強迫人非得回家圍桌圍爐不可的系統才是不正常的。
只是因為剛好住在同樣的地區,剛好有著相仿的年齡,只因為這樣的理由,就強迫幾十個孩子每天都要集合在一個房間裡,然後要他們用同樣的速度去吸收學習同樣的科目,這才是奇怪的吧!在沒有網路的時代,考量師資等等的資源運用問題,或許除此之外也是別無他法,但在這個必要建設都早已到位的時代,其實我們應該早就可以不用這麼勉強自己與孩子了。
還有,我認為「家族」這個制度也是如此。「大年初一全家都要聚在一起過年」這樣的固定觀念,也應該早就可以被捨棄。明明志向與興趣都不同,只是因為剛好生在同一個家中,就非得要用同一種方法來過節嗎?我認為不是這樣的。並不需要因為是一家人,就非得要聚在同一個地方一起看日出一起祈禱,每個人應該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過日子的方式。
當然,我想就算再過幾十年,也一定還是會有絕對反對這種想法的人吧。不過,我覺得也不需要跟他們對立或是去說服他們,只要無視他們,持續地做我們覺得對、覺得有趣的事情就好了。
不僅僅是在休閒娛樂這方面,在工作的方法上……比如像是編輯,比較守舊的人老是會說「總之我們就先見個面吧!」建議他可以先用電子郵件,或是電話來作個討論聯繫,反而有時還會被罵「這麼重要的事情怎麼能在電話裡講!」對於那樣的人來說,要身在日本與住在台灣的作家共事,根本是不可能的,無法想像的事。到最後,就是只能採取「把台灣作家帶來日本」這樣的行動。
可是,舉個例子——聽說林小姐與那位線上遊戲玩家的巧小姐,兩個人雖然都坐在同一個辦公室裡,但卻常常用MSN來對話。
 林:是這樣沒錯。
渡邊:這要在年紀大一點的人眼中看來,大概會是聊天時的笑柄吧!「哎喲你們到底是多宅啊!」這樣。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其實這樣子的工作效率,其實是比較高的。不會有多餘的對話,而且傳訊的時間與日期也都會留下記錄,日後有需要,也可以在訊息記錄裡搜尋。
我雖然不是很喜歡沒有事前討論就要人當面談話的方式,但有時會被比自己年紀大的編輯叫出去,實在沒辦法就只好去跟他見面。可是老實說,那樣的面談常常都沒有什麼像樣的內容,總是在談天氣或是有的沒的雜談。
「雖然今天也不知道講了些什麼,莫名其妙時間到就結束了,但是反正有見到人應該就沒關係吧!」像這樣,人們就覺得自己有盡到責任,但其實在工作上什麼進展也沒有。
 林:有有有。還有那種在事後才又突然來說他忘了、他不知道、他沒聽說的。可是總不能叫我每次跟你開會都錄音吧。
渡邊:我覺得所以新的世代,其實可以大膽地完全拋棄舊世代的方法論,用自己覺得最自在的方法往前進就可以了。
如果將這次的環球金融危機視為是老舊資本主義的崩壞,其實對於新世代而言,我認為沒有比這時更大的機會了。
 林:從這個角度來看,嗯,雖然我覺得日本也是蠻進步的,但針對這種「感覺」的變化,台灣似乎更為進了一步,而中國更先進。我想這樣的差異,或許是源自「舊有的作法是否根深蒂固」吧!日本……應該說是幸或是不幸呢,日本在各行各業的許多方面,都有強固的系統與既有的傳統,這既是幸運,但在現在也是不幸的。許多根深蒂固的思維跟傳統,是沒有辦法因為狀況突然改變,說要改馬上就改得了的。
渡邊:這可能就要看日本是否能擺脫戰後這60年的洗腦吧?我想這是關鍵。
 林:不不,其實我的意思,並不是否定固有系統與傳統。我想說的是……比如說,不是曾有LD的時代嗎?在DVD剛出來的時候,喜歡且收集LD的人也是頑強地反抗著那個趨勢……大概只是像那樣的程度吧。「過去我們看LD很快樂的呢!」的記憶,我覺得是並不應該被否定的。但是有的時候,那樣的記憶會妨害去適應DVD帶來的新潮流,甚至是遮蔽人更往前看,發現更多可能性的機會。可是,嗯……我真的不覺得那樣曾經喜歡過LD是不好的,也實在不該去否定它,我反而會希望能夠活用那樣的記憶,去好好的面對未來,在求取新作法時,能夠善加運用於其中……感覺上是有點不容易。
渡邊:這麼說也是。要是手上有個三千張LD,那還真是沒辦法說丟就丟。
 林:是啊。都買了三千張LD,就算再怎麼跟他說「現在DVD才是王道啊!」也不可能馬上把所有LD燒了,那樣打擊太大了。不過沿著這個例子來說,台灣可能大概只有三張左右的LD吧,所以一看到DVD就馬上拋下手上的LD飛奔過去。
渡邊:這麼說的話中國根本沒有LD。所以輕鬆自在。
 林:是啊。
渡邊:過去,在日本剛開始使用電燈,才剛開始鋪設電線的時候,也有像是「要照明的話為什麼不用油燈?要取暖的話為什麼不生火?為什麼需要用『電』這種莫名其妙的東西?」「鋪設電線這種東西,要是猴子沿著這個線下山來村子裡胡鬧怎麼辦?」這樣的聲音,甚至有人就因為這樣的理由,展開了抗議活動。
當時由於電力的出現,有許多事物都必須有所變化,甚至是必須捨棄,所以應該也有許多人因此失業。但是,若不在此時拿出勇氣來面對,才是會真正喪失自己,徹底敗北。
其實這話也是要說給我自己聽的。人畢竟到了40、50歲,身上會背負著許多包袱。不只是像LD或是紙本的書之類的物品,像是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工作模式,花了許多時間經營的人際關係等等。在數位時代的入口,發現不得不將這些東西全部一起拋棄的時候,說真話實在是很痛苦的。可是,如果不鼓起勇氣放下一切,那就只能站在原地等死而已。真的想要往前進,就必須按下重來,恢復到身無分文的狀態才行。
【待續】
次回「輕鬆快樂的賺錢方法?
預定將在2009年6月26日更新
歡迎你的引用或提及本篇文章,引用時還請連結這個部落格。
你也可以利用下面的代碼,以Comibook形式轉載整篇文章,
但是請儘量不要用剪貼文章的方式直接轉貼全文。
如果是在論壇或BBS,我們建議你直接貼上連結至本文的網址。

請先閱讀「關於迴響的注意事項」之後,再與我們分享你的迴響。
期待你的感想、提問與意見。本回專用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rakiko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