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raki09a.jpg

 林:不過我對於這個PS人或任天堂人的理論有一點意見……應該說是補充吧。無論怎麼說,密室最終還是個「地點」,存在於現實某處的一個地點。
所以,雖然同樣是PS人,該怎麼說呢,思考事情時的骨架雖然類似,但附著在那骨架上的肌肉畢竟還是不會是相同的。若是沒有屬於自己的肌肉……也就是如果沒有自己的經驗或思想,也無法跟其他的PS人搭上什麼話。沒有什麼自己獨特思維的PS人,在PS人之中也是最低等級的,在PS人的活動圈子裡,大概也是只能被人說「你參加也沒啥幫助,不如到外面等結論吧」的那種感覺。而同時PS貴族則可能手持葡萄酒,用PS3的視訊對話一起討論電玩的未來,共有並使盡彼此的知識與技術,共同創造出次世代的遊戲,然後在PLAYSTATION ® Store與全世界的PS貴族共享,一直在門外的PS平民,在此時終於能夠順便玩到……可能是這樣的感覺吧。
雖然身為PS人。但是卻沒有什麼獨特的技術或見識,我想到頭來還是上不了台面……或說是被自然邊緣化,只能站在一邊等結果。現實的國境越是模糊,那種只有在這裡在當下的自己才有的「什麼」,反而會越顯得重要。沒有獨特之處是不行的。
那樣子的感覺,還是……雖然有點岔題。在過去……具體的人事物名我就不提了。我自己目前雖然是在台灣出身的插畫家VOFAN與日本出版社的講談社之間,擔任工作內容的討論或時間調整等,有點像是製作人又像是經紀人的工作。不過像這種由日本出版社向台灣的漫畫家或作家的跨海邀稿,也不是現在才開始的事情。在過去不管是小學館或是講談社,都有過這樣的例子。但是那幾乎都是由日本的出版社,將台灣作家帶到日本去工作。我對於那樣的作法,總是有些無法釋懷。
渡邊:想畫漫畫的話,不是在台灣創作透過網路寄送過來,而是直接來到日本,成為日本人再畫吧——的那種感覺嗎?
 林:是很像那樣。但是啊,大多數在現實上還是成不了日本人的。不是進入公司領取固定薪水,而是靠接案拿報酬生活的話,工作簽證是下不來的。日本的出版社對於作家通常是發外稿,不會直接雇用,沒在公司上班就很難取得正式工作簽證。
不過,就算是採用在台灣創作,然後藉由網路寄送出去的方式,那種「你只要住在日本畫給日本人看的東西就可以了。反正你們那些台灣讀者,只要是日本人做的、在日本做的的話什麼東西都好吧!」的那種態度,那種日本編輯,還是讓人感到很噁心。我實在很想說,那你乾脆跟作家明說「你生錯國家了」,然後負起找上他的責任,替這個人準備好日本國籍之後再來帶走他吧!
渡邊:在電影的世界裡,我也常有類似的感受。現在其實在美國的電影業界裡,有許多日本人都闖出了一番名堂,獲得成功。像是特殊化妝的某某人啊,服裝設計的某某人之類,有許多日本人的名字都常常出現在好萊塢電影的工作人員名單裡。那雖然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卻跟日本創意內容產業的水準與力量完全無關——只是優秀的人剛好出生在日本,他們靠自己,還有好萊塢所給予的機會與訓練獲得了成功,跟日本沒有關係。
 林:非民族國家的美國在立國基礎上原本就有些那個味道,所以的確會有這種感覺吧。不過我對這感覺,在生理上有著相當強烈的排斥。在我心中真正理想的形式,應該像是住在日本,卻像是身在美國一般活動,用「住在日本的自己」去對美國人造成影響,發揮影響力。而不是成天想搬去美國當美國人,成天怨嘆自己要到美國才有出頭天。
附帶一提,在給了VOFAN許多工作機會的講談社太田克史先生身上,我就完全看不到那種日本編輯的傲慢。在繪製小說《化物語》(西尾維新著)的插畫工作裡,太田先生給了我不少原本是日本編輯的權限,也給了VOFAN很多空間,讓語言、文化、所在地不同而產生的「差異」,能夠反映在作品上……雖然不知道他是刻意還是隨性所致,但現在這樣的作法,隨著《化物語》在日本的大賣,確實在日本市場留下了成果。現在聽說要趁著製作成電視動畫的機會,再進一步地在世界的市場留下成果——雖然我是不曉得他是說真的還是說笑的(笑)不過還是讓人很期待。要是為了像太田先生這樣的日本編輯,我倒是很願意貢獻我的一切,全力以赴。
渡邊:具有特色的日本創作者雖然身在日本,卻能運用在自己的房間裡發酵成熟的創作力去參加好萊塢電影製作——我認為在今日這樣的製作模式早已經化為可能,我們應該更積極一些。要不然,有志於製作電影的年輕人想要完成夢想,都必須又非得從洗盤子開始不可。
我覺得香港的電影業界在90年代,似乎曾經有過這種模式並差點成功的跡象。過去香港優秀的人才,常常到最後都會移民到美國去。在電影製作上充分利用網路通訊連結之後,香港的電影工作室就開始運用網路,讓住在香港的工作成員也能順利且自然地參加好萊塢電影的製作了。拉一條專用線與好萊塢的電影工作室24小時相連結,找出一種使得距離完全不是阻礙的工作模式。可是,那也只到1997年為止就是了。
 林:可惜1997年回歸之後,那樣的模式也就崩壞了啊。
渡邊:嗯。不過在崩壞之後,中國電影的水準就突然升高了許多呢。那時是有什麼比較大的變化嗎?
 林:嗯。香港人在回歸之後,若不是去美國,就是留在香港、廣東一帶作中國電影,可能是這個原因吧。說起來電影工業在蠻早之前,在90年代就開始有這樣跨國界的全球性展開呢。不特別以國籍去作分別,將各式各樣的工作人員,從各個不同國家召集聚在一塊,一起共同創作某個東西……這裡就是電影啦……然後將其在全世界發行,回歸給世界。雖然說距離理想的型態,可能還有一點點距離,還有些怪怪的地方,不過我想這是一個已經呈現在眼前,可以試著依循再思考的方向。
渡邊:藉由像是林小姐這樣的人去努力投入的話,不知道在漫畫與小說方面,是不是也有機會能建立起這樣的機制呢?
 林:取之於世界,回饋於全球——我認為在漫畫與小說方面,是充分有著這樣的可能性的,甚至覺得已經能看到一些輪廓。只是啊,作下去還是會覺得有些困難的,語言造成的隔閡還是比想像中的難以打破呢(苦笑)相較之下,影像跟音樂在這方面或許還比較容易跨越,只有文字啊……不過現在參與ComiComi開發時,就是儘量在作這方向的嘗試。
渡邊:在日本也有像剛剛提到的太田先生般在努力的人。若是能夠撐下去,這裡也能成為不輸給好萊塢的創意內容泉源。而如果能夠建立起系統,創作者也會更有幹勁——在這裡努力創作、大膽發表的話,就有可能讓全世界的人都看到。
 林:在《JOJO奇妙的冒險(ジョジョの奇妙な冒険)》裡的那句「替身使者是會互相吸引的」,還有《足球小將翼(キャプテン翼)》裡的「只要一直踢足球,我覺得我們總有一天會在某處相遇的」——我想這兩句話,大概就是關鍵字吧。具有跨越國境的藩籬,聚在一起共同創造出新事物能力的人,遲早是會相遇的。說是「遲早」,我個人是覺得會更早一些也說不定,不,一定會更早吧。其實已經是那樣的時代了。
就算是現在,我已經遇上太田先生,也遇上了渡邊先生。聽說太田先生在韓國也遇到了一位很有趣的人。像這樣的人會很自然地聚在一塊,在幾年後,便會產生一些改變,可以改變一些什麼。這當然是有點理想成分,不過我是這麼相信的。
渡邊:這正是「超宅主義」這個字眼想要表達的事象啊。我基本上是個SF作家,不過寫的不是Science Fiction(科幻小說,科學幻想小說)而是Sim Fiction(模擬虛構小說),也就是以模擬預測近未來,進行各種思考實驗,來作為創作立足點的作家。而當我在思考電腦與網路將會如何改變人類生活時,我想像這樣的變化,是會讓個人與世界的得以連結,進而使得個人的幸福與世界的幸福直接連結——那種像是「地球腦」的狀況。
而在形成「地球腦」的過程裡——像是國境被陸續破壞,情報或貨幣的意義產生變化之類,越是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個人的力量就會越為重要。
也就是說,就像是腦中的腦細胞彼此用電流傳導訊息,或是伸展神經節互相連接那樣——個人與個人由於各自的特質與所發出的訊息,自然地互相吸引,連結彼此。這樣的引力,我想那就是我想說的「超宅力」的本質。
【待續】
次回「『宅經濟』的全球化(下)
預定將在2009年6月22日更新
歡迎你的引用或提及本篇文章,引用時還請連結這個部落格。
你也可以利用下面的代碼,以Comibook形式轉載整篇文章,
但是請儘量不要用剪貼文章的方式直接轉貼全文。
如果是在論壇或BBS,我們建議你直接貼上連結至本文的網址。

請先閱讀「關於迴響的注意事項」之後,再與我們分享你的迴響。
期待你的感想、提問與意見。本回專用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rakiko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