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您好。我是林依俐(Elie Lin)。是來自台灣的編輯,也是全力出版的負責人。請多多指教。
渡邊:您好。我是渡邊浩貳(Kozy Watanabe)。是日本的小說家,還請多多指教。
 林:今天在這裡是想要針對渡邊先生一直以來所提倡的生活方式——您個人將其命名為「ひらきこもり(HIRAKIKOMORI/超宅主義)」的概念,與您作進一步的探討。而在那之前,還請先讓我說明一下,為何會想要現在來提及討論這個話題的理由。
從2008年十月環球金融危機引爆至今,不只是起爆點美國,也深深影響到了歐洲,各國持續上升的失業率,也是眾所注目的焦點。日本也在經濟方面上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不管是本田(HONDA)還是索尼(SONY)大家都將業績預估向下修正,企業裁員潮毫無停止的跡象、公司也紛紛撤銷新人的預定採用,情況非常地糟糕。而在台灣,不只是年輕的社會新鮮人找不到工作,急速增加的失業勞工、無薪假等措施,也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
但在另一方面,部分也是起因於大眾媒體的起鬨,「宅經濟」這個關鍵字突然備受矚目。宅‧經濟,不管在日本或台灣都常被翻譯或被解釋為「御宅經濟(OTAKU經濟)」,但從使用這個字詞的方式看來,似乎並不適合這樣詮釋。
渡邊:這裡的「宅」,指的是「おたく(OTAKU)」、御宅族嗎?
 林:嗯,該怎麼說呢,這個「宅」的語源百分之百是來自日文的「おたく(OTAKU)」沒錯。但是在台灣,「おたく(OTAKU)」這個詞被翻譯為「御宅」後使用至今約15年,當它在最近變成「宅」這個字的時候,它的意義又變得跟原來在日文之中有相當大的差異。
渡邊:啊,「御」不見了呢。
 林:從80年代中期以後,台灣社會變得比起之前的時代更為開放,日本的書籍、錄影帶,還有電玩卡帶等等,都比過去更容易取得了。而到了90年代初期這樣的開放更是加速,幾乎是沒有時間差……就算有大概也是半年左右吧!日本的出版物或影帶等作品,縱使沒有發行中文版,也能夠拿到直接從日本進口的進口貨。
當時的台灣,因為有著這樣對日開放的土壤,於是便培養出了許多十分深入該領域的漫畫迷、動畫迷與電玩迷。在這之前,也有一群在70年代度過青春期,以閱讀盜版漫畫或配上在地化字幕的電視卡通放映而喜歡上漫畫與動畫的世代,但是在這之後的世代,又與之前的這些前輩有些差異。這些在80年代中期度過青春期,喜歡上動畫、漫畫與電玩的人,除了能夠更輕易地取得並享受更多的作品,身處在很容易取得日原版的環境,也使得他們為了更想早些看到新的漫畫,或是想更順利地進行日文版的電玩遊戲,而自發性的去學習日文、深入研究。於是這也使得這群人,與其說是同為台灣人的前輩相似,反而在體質與生態上更接近日本當時的……說得精確些,是跟日本的80年代動畫、漫畫、電玩迷更為接近。
90年代初期也是日本的OVA(Original Vedio Anime/原創錄影帶動畫)全盛期。新作一支接一支地陸續發行,內容所涉及的範圍也十分廣泛,也有著多樣化的販售型態。記得當時也有像是《銀河英雄傳說》那樣每週發售一集的壯舉。雖然幾乎都是盜版影帶,但在當時的台灣,只要稍微等一陣子,就算是像《銀英傳》這樣發行頻率如此高的作品,有點法子也一定能夠買到手。在那之中,大概是94年前後吧,原先是在91年於日本發售的《1982 御宅族的錄影帶(1982 おたくのビデオ)》和《1985 續‧御宅族的錄影帶(1985 続・おたくのビデオ)》兩部作品,被綜合成一支盜版錄影帶發售。這作品在以大學的漫畫社、動畫社團之間蔚為話題,非常受到注目。那時剛好也是學術網路BBS剛開始普及的時期,對於這個作品的討論以及「御宅族」這個詞,也就這樣一口氣傳開而廣為人知。
おたくのビデオ DVD Special Edition
東芝デジタルフロンティア (2000-02-25)
渡邊:沒想到《御宅族的錄影帶》在海外竟然有如此的影響力啊。
 林:是啊。而《御宅族的錄影帶》之所以能造成如此話題,則可大分為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在作品之中穿插的訪談紀錄片段「御宅族的肖像(おたくの肖像)」。那是在動畫本篇的中間所穿插的真人影片,運用記錄並配合訪談的方式,介紹在當時的日本被稱為「御宅族」的人們,他們對於各自興趣嗜好的執著與生態。除了這在手繪動畫之間穿插真人影片的手法實在是非常嶄新,在當時的台灣動畫迷眼中看來,對於「御宅族」這個外來的概念,也在「在日本原來是將這樣的狂熱者們總稱為『御宅族』啊」這樣的感覺之下,有所認知……至少感覺自己是有所認知。而且「御宅族的肖像」裡的受訪對象,除了動畫迷、漫畫迷之外,也包括了當時在台灣還不甚被理解的Cosplayer,還有跟動畫‧漫畫迷重複較少的生存遊戲愛好者之類的紀錄,這也讓當時台灣的動畫迷們開了眼界。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方才提到的那群,有著與80年代的日本愛好者類似體質的人們。他們在當時剛好是大學生或高中生,所以接觸到這部作品時,不禁萌生了一種「自己也有跟這些人稍微類似的地方耶」的那種共鳴,不過在同時,也多少感受到了「御宅族」在日本,好像是被排擠或輕蔑著的訊息。
但在另一方面,在《御宅族的錄影帶》系列動畫本篇的內容裡頭、尤其是後半,不是將「御宅族」捧得高高的嗎?像是那首『戰鬥吧!OTAKING(戦え!オタキング)』的插入歌,更是唱得熱血沸騰到激昂之境。那樣的呈現方式,則給了當時跟日本次文化有一定程度的同步,但卻因為不被周遭理解,而背負某種自卑感的台灣愛好者們在心理上的新平衡。所以同樣是看了這部作品,有人對於「御宅族」有著「『御宅族』在日本是被輕蔑的」的認知,也有人因此認為「『御宅族』是被尊敬、應該要尊敬的存在」。隨著時光流逝,不知不覺之間後者反而變成主流的認知了。不過,這也不是台灣獨有,在美國好像也是有類似的現象。
「おたく(OTAKU)」這個字眼,經由《御宅族的錄影帶》進入了台灣。有因為與日本次文化共鳴,而更深入去瞭解該文化內涵的人,但也有更多只擷取其表象便喜孜孜地自稱「御宅族」的人。但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御宅族」至此仍然是動畫‧漫畫‧電玩族群之間的用語,還僅僅是同好之間才知道的專有名詞。
一直到了2005年,『電車男』的電影與之後的電視連續劇在台灣上映與播放,使得那個原本是小眾之間的用語,突然間變成了大眾用詞。我想這在日本也一樣的。而在電視連續劇版的『電車男』裡,劇組為了讓普羅大眾能夠毫不費力地融入劇情,於是刻意將伊藤淳史所扮演的男主角所代表的「御宅族」形象,簡化成一般的刻板印象——常逛秋葉原、只熱中於動畫與電玩、笨拙而不善交際、每天黏在電腦前面等等。那樣的刻板印象,也就這樣同樣地傳達給了台灣的觀眾。


……電影版是變成姊弟戀……


電視連續劇版第一話的部分段落。
被周遭人嫌棄的男主角電車男幾乎是喪失求生意志,
但回家之後發現愛瑪士小姐包裹的一段。
男主角的房間可說是對御宅族的刻板印象集大成。

『電車男』使得日本媒體與大眾,將反覆出現在連續劇之中的巨大舞台「秋葉原」以及男主角常掛在嘴上的「好萌(萌え)」與「御宅族」相連結。而在台灣,則是著眼在男主角的極度內向、沒有女人緣,還有老是黏在電腦前面的姿態,並從「御宅族」的「宅」字聯想到「住宅」、「自宅」,偏向將「御宅族」與「窩在家裡不出門」或「一直待在自己家裡的人」相連結,並開始單用「宅」一字去形容具有類似特質的人。從那時開始,「御宅族」或「御宅」這樣的字眼,不再是僅具有過去從日本傳來的「おたく(OTAKU)」的意義,而開始具有了包含強烈「ひきこもり(HIKIKOMORI/隱蔽青年、蝸居族、繭居族,英文作Social Withdrawal)」的意義。比起之前的「御宅族」,產生如此變化之後的「宅」,反而被運用得更為廣泛。像是將成天窩在家裡不出門的男性稱為「宅男」,女性則被稱為「宅女」之類。
渡邊:從字面我能夠想像「宅男」的形象,但「宅女」是指?像腐女子那樣的嗎?
 林:雖然兩個族群或許有重疊的部分,不過「宅女」並不必然是「腐女子」,反之亦然。「腐女子」這個字眼在台灣,目前還是保持來自日本的「嗜好BL(Boy's Love)作品的女性」那種原意,以「腐女子」或「腐女」這樣的型態在次文化圈裡運用,算是個還沒有被大眾媒體濫用消費的詞彙(苦笑)不管是「宅男」或是「宅女」,基本上兩者都是在指「ヒッキー(HIKKY/家裡蹲)」,只是性別不一樣而已。
但是,這個字眼的演變不僅僅是如此。最近的台灣媒體更是擷取這層「家裡蹲」、「窩在家」的意義,將「宅男」、「宅女」視為在景氣低迷的今日卻仍活絡的新客層,產生了「宅經濟」這樣的名詞,說是針對「窩在家裡不出門之人的經濟」。一眼看去,日本人或許會覺得跟前一陣子在日本常被提起的「萌え市場(萌市場)」很相似,但如果從其所被使用的範圍看來,「宅經濟」似乎是個包括性更強的字眼,目前尚不能去衡量或定義出它實際的狀況。不過就我個人以為,目前台灣媒體在使用這個字眼時,主要還是以想搶話題的成分居多就是了。
一開始,「宅經濟」被當作是「針對(以網路為主要對外聯絡手段而)足不出戶的人們為客戶的經濟活動」來使用,但在一知半解之中用著用著,一路濫用下來的結果,漸漸連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啊、在家打工啊,乃至家庭手工都統統被稱為是「宅經濟」了。從「不景氣之下針對宅男的產業仍然很賺錢」到「被資遣之後在家編織毛線帽用部落格販售反而比領薪水更賺錢」的事例,全部都用「宅經濟」一詞去統括,然後就見到「宅經濟正夯!」之類根本不知所云的標題用法。


大概就是像這樣……

雖然說我想台灣媒體只是因為聽起來流行,加上唸起來順口,所以才一直重複著「宅經濟」這個字眼罷了,大概沒有想太多。但是如果稍微去調查一下數據的話,便可以發現在去年,在全球包括台灣在內整體經濟大幅萎縮的2008年的11月、12月左右,台灣的線上遊戲公司的業績反而是呈現上升趨勢的。另外,像是線上購物或拍賣網站,透過網路的線上經濟活動也仍然相當活潑。所以,如果我們先將台灣媒體把新聞報得亂七八糟這件事放一邊,我個人倒認為的確是有著可以使用「宅經濟」一詞去呈現,或是說必須用「宅經濟」去加以呈現的事象存在於其中。
這時我想起了渡邊先生的著書《ひらきこもりのすすめ(暫譯:超宅勸進論)》,我將書找出來再讀了一次,感到十分驚訝。這本書最早的版本是在2002年出版,當時我讀了這本書之後的印象,是覺得它綜合了人生啟發、創作論以及近未來商業趨勢論,是一本在形式上非常有趣的書。
而隔了許久再度翻開這本書,書中對於2002年之後約五、六年之間的事象,特別是網路世界的一些變化,有著獨到,而且實際上也確實符合之後發展的趨勢預測。比如說有幾個段落,從現在看來就像是預言了Google或YouTube的崛起一般神準。
渡邊:謝謝。
 林:在之後,增補版《ひらきこもりのすすめ2.0(超宅勸進論2.0)》則出版於2007年四月。在增補的部分裡,則看似預測到了包括現今的環球金融危機在內的世界經濟動向。而且,我認為也提到了許多接下來應該會發生的事象,所以我希望能在今天,能跟渡邊先生多多談到一些關於書中所提及的內容。
渡邊:是的。那是當然的。
 林:我個人之所以會對本書特別感到興趣,是因為其中所提到的資本主義困境,以及對於美國即將面臨信用破產與景氣敗壞的預測。我父親是個企業家,而我也幾乎是在同一時期,也就是2006到2007年間,便曾聽過他這麼提及極為類似的預測。
渡邊:林小姐的父親,是在台灣相當有名的企業領導者,聽說他的發言與趨勢預測也常對於股市有很大的影響。過去我在訪問台灣之時,也曾有機會與以前林小姐的父親見上了一面,他給我的印象,是個非常坦誠而思考靈活的長輩。
 林:而看到日本出版的書裡,竟然寫著與父親十分相近的預測,這讓我不禁嚇了一跳:「哇!這裡也有一個講同樣話的人哪!」於是我想,能夠在有限條件之下準確預測到如此狀況的人,應該也能夠一個程度上模擬出突破如此狀況的對策吧。另一方面我個人也認為,由於網路的發達與利用網路的溝通媒介急速的進步,像是「隱蔽青年」或「御宅族」這樣的關鍵字,在接下來的時代裡應該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還希望能夠和對於科技與次文化都有深厚認識的渡邊先生,在這裡更進一步地來思考與談論這樣的話題。
【待續】
次回「是經濟現象?還是文化現象?
預定將在2009年5月11日更新
歡迎你的引用或提及本篇文章,引用時還請連結這個部落格。
你也可以利用下面的代碼,以Comibook形式轉載整篇文章,
但是請儘量不要用剪貼文章的方式直接轉貼全文。
如果是在論壇或BBS,我們建議你直接貼上連結至本文的網址。

請先閱讀「關於迴響的注意事項」之後,再與我們分享你的迴響。
期待你的感想、提問與意見。第1回專用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irakikomor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